佛山日报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哲理赏析》创作手记

更新时间:2023-08-28点击:1173

 作者:王建新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哲理赏析》即将面世,这是几载的坚守和付出的结晶,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哲理赏析》出版发行之际,关于编写这本书的那些过往又涌上心头。

 我出身农家,祖辈皆为农民,以种田为生,直至父辈,机缘与努力或是上天的恩赐,父亲得以教书谋生。听老一辈人讲,父亲的童年十分贫寒,六岁丧母,严寒的冬季他穿着没有扣子的棉袄找同学一起上学,是邻居大娘看父亲可怜,给他钉了几个扣子。苦难磨炼了父亲的意志,父亲中文系毕业后,一直任教中学语文。正是父亲的教书生涯使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读到很多书籍,如《鲁迅小说集》《朱自清散文集》及初中的语文课本等,这些书现在看来尽管都不是什么鸿篇巨著,但在那个物质财富极度匮乏的时代,能读到这些书实属难得,我的童年精神世界也因此得以充盈,令我受益匪浅。

 毕业后我实现了自己人生梦想,踏上教育工作者的行列,工作之余,我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在元宝山区委宣传部工作期间,根据档案馆藏编写编研材料《红日初升》《煤海沧桑》《抗击非典》等著作,现存于元宝山区档案馆;创作的作品《如梦的一周》获湖南徐特立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评为一等奖,并收入《摇曳的烛光》一书出版发行;各类文章多次在《平安校园》《辅导员》《少先队活动》《内蒙古日报》《赤峰日报》《红山晚报》等报纸或杂志发表。

 近些年,随着国家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著书立说之风始行,遂想编写一本属于自己的书,这种思想久在心中,挥之不去,并构思了诸如“人到中年”“我的教育观”“班主任漫谈”等多个主题,但受工作、家庭等各种琐事牵绊终未成行或半途而废,任时光无情流逝,却将理想与追求空付于梦,想来亦觉惭愧不安,但究其根本原因应该还是自身的懒惰和懈怠。

 2020年春节的祥和尚浓,然而疫情突至,原本固有的生活节奏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在完成日常工作和当好社区志愿服务者之余,我对生命、生活、家庭,子女、教育、健康等诸多问题又有了新的思索。思考的事情多了,尘封的编书思想再次升腾,编书之迫切心理越来越强,理一下过去的编书思路,那些曾经想过的主题都不尽如人意。我想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文化之根脉,是中华经典传承的永恒。于是我决心编写一部以中国古典巨著《四书五经》为载体的传播弘扬正能量的书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丰富底蕴给予新的理解和思考,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哲理赏析》最初构想得以形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思想锤炼、信仰坚定、力量凝聚的基础。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并在此基础上教化民众,成其才学,这应该是每个国人的使命担当。中华民族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其经典文化源头可分为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尽管其间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出现过曲折,甚至是断层,但到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部分依然得以保留和延续,这既是中华智慧先祖的丰功伟绩,也是我们的福分和骄傲。忆往追昔,在华夏广袤的大地上,我们的祖先以伟大的创造力、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历尽磨难,从远古走到现代,铸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今天的国人就是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为指引,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神特质昭示的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揭示出来,筑牢当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深厚基础。

 经典的范围有多大?2007年,楼宇烈在《中国的品格》一书中,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问题。他用“三、四、五”三个数字来概括这些“根源性典籍”,即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三、四、五”加起来共十二本书,去掉《周易》和从《礼记》中选出的《大学》《中庸》这重复的三本,共九本书。楼宇烈说:“从春秋战国一直到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这九本书是中国文化内容的根源,不管是论述哲学思想,还是论述文学历史,不管是讲政治、经济、法律,还是讲农、工、医、科技,都离不开这几部典籍的根本理念和价值观念,引经据典都不会超出这九本书。”这十本或九本书是中国学问达于“极端”的“根源性典籍”,也就是“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读透了这十本或九本书,就可以说“中国的书都读完了”。历史是我们的过去,我们沿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足迹,才发展到今天高度文明的社会。我们血液里流淌着传统文明的精华,凝结着华夏儿女改造世界的不朽功业,更蕴涵着博大恢宏的民族精神。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一个远离历史文明、头脑中失去这方面知识的人是贫穷的。”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教育序列中,识字教育、四书教育、五经教育为培养人才的三个阶梯。《四书五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内容博大精深,文化内涵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是以《四书五经》为修身、齐家、立德之本。在文化传播手段落后,教育不发达的古代中国能读完四书已经十分幸运了,这些读完四书的人成为与广大民众接触且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乡间知识分子,用其所学经典陶冶民众心灵,规范民众行为,裁判民间的是非善恶。但是只懂四书,不通五经,能在科举考试中勉强中个秀才获取在乡间开办私塾的权利就算幸运了,科举、进士与其根本无缘。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盛,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今天每名国人都可以阅读经典,尽享其美,陶冶情操。

 四书,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广大、最持久、最深远的四部书。这不仅是因为它们曾一度被指定为官方的教科书,而其本身的义理使然。以现代眼光衡之,虽不能说四书的每一句话都是不可更改的金科玉律,但四书所体现的仁的精神、敬畏意识、礼乐陶冶、和谐原则、整体性思考模式等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四书自宋代以来是中国人必读的书,作为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成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通过口耳相传,蒙学读物与民间文艺,接受并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经”是中国本土原生的、属于中国文化源头的典籍。“五经”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宇宙、人生、社会、历史、现实等各个方面的智慧,逐渐成为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因素,并维系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其在维护社会和谐方面的价值,孝、悌、忠、信、礼、义、廉、 耻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基本内核,它们已渗入中国人的血脉,代代相传,形成了一条文化的长河。譬如《易经》,号称万经之首,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和密码,他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伏羲八卦为始,那时并没有文字,所以八卦。二为周文王承接伏羲八卦,以八八重叠衍生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卦辞。后由孔子作传,遂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被誉为“大道之源”。《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这里有男女的情意绵绵、内心的欲说还休的爱情;有真挚动人、依依不舍的友情;更有人生的千般滋味和人生哲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等众多经典名句,至今被广泛应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哲理赏析》编辑期间,我找出了家中关于“四书五经”及“先秦上古”的全部典籍藏书,疯狂阅读;到图书馆查阅类似资料,做大量的摘抄笔记;网上购买相关文化典籍,扩展自己的知识广度……自此,我真正意义地踏上了编书的旅程。工作之余、生活之余,我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休息日,全身心地投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哲理赏析》书籍的编写中。那时,我也切实体会到了什么叫专心致志,什么叫废寝忘食,什么叫殚精竭虑。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毕竟博大精深,随着编辑工作的开展和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薄弱和能力水平的有限,对宏大的经典论述和生涩文字难以把握。每天沉浸在浩瀚无边的思索和编写中,内心深处又想穷尽对传统经典内涵要义的全部理解,想要所编书籍完美无瑕,致使我感到莫名的焦虑和不安,我不得不自己开导、调节自己,我不得不放慢编辑速度,甚至多次想放弃编辑工作。

 疲惫不堪,心力交瘁时,我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鼓励和关怀。我感谢我的亲人、朋友、同事们对我的真诚鼓励和无私帮助……所有这些让我重拾信心,继续开始我的编辑工作。走路、吃饭、睡前、醒来……所有的闲暇时间我头脑中萦绕着的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理论和精美词句。我不断地给自己鼓劲: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选择,相信自己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坚持就是胜利!而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哲理赏析》即将出版发行,令我倍感欣慰。当然,任何文化传承,都无可避免地会打上历史、时代、社会、个人的烙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抑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它既是在一定历史演变和时代沧桑中产生影响的名家之言,却总是有它相对真理的可能性存在。我们不奉为膜拜的神教信条,而是从中汲取启迪,活跃思维,则应是大可借鉴。学必有师,而学无常师,择善从之,是科学的态度,对经典传承,亦当如此。这项工作,若能在当前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所助益,则也是编者幸矣。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哲理赏析》是一部博古通今、一脉相承的著作;《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哲理赏析》是一部陶冶情操,砥砺品格的著作;《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哲理赏析》是一部增知长智,开阔视野的著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新时代的高度,只有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才能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越是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就越会焕发出来。当今时代信息多元化,QQ、博客、快手、抖音、微信等新媒介推送的信息铺天盖地,有些思想良莠不齐,甚至侵蚀、毒害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阵地被侵占,令人痛心。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哲理赏析》以青少年教育为主旨,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撷取精华内容,并以此为主线,力争囊括先秦上古至今的经典名句、诗词歌赋。全书共分13个类别,计有国家篇、人民篇、教育篇、孝道篇、修身篇、处世篇、交友篇、律己篇、言行篇、节操篇、励志篇、爱情篇、其他篇,涉及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版面文字近43万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哲理赏析》以经典为基,精选名言警句,尽量做到言简意赅,让读者诵读感悟,学习知识,修养心性;《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哲理赏析》与时俱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现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内核拓展引领,打造“兴国之魂”;《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哲理赏析》百川汇海,涵古盖今的类比引用,使其成为读者言行立志的箴诫和生活求索的启示。

 读书中写作,写作中思考,思考中提升,提升中实践,实践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哲理赏析》编辑经历或将影响我的人生,至少会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满怀理想,到前途迷茫,到梦想实现,将所有的沧桑搓成几缕无须羁绊的思绪,让年轮在这段付出和创造的历程中烙下清晰的印记。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哲理赏析》的编辑让我在付出之余品尝到幸福的喜悦。(王建新)